有用文章

簡介: 本書詳述退休規劃需要注意的各個環節, 目的是讓讀者思考退休的選擇。共分5章,以下就每章作簡單介紹,

網上購買

第一章「強積金要靠管」。作者將順應2025年實施強積金全自由行為契機,點出強積金作為退休其中一條支柱的性質和投資原理,助讀者及早計劃以建立退休基礎。

第二章「積穀要有技巧」則會在強積金外,討論如何運用現金儲蓄、債券、年金、物業等作投資組合,讓讀者及早實現財務自由,無憂地退休。

第三章「形勢要懂掌握」。本書會基於對環球政經局勢的判斷,點出未來的投資格局,只要審時度勢,就能搭上一趟資產增值的順風車。

第四章「養老可以選擇」。能夠隨心所欲地在自己選擇的年齡、地方和心態過退休生活是所有人的夢想,當中有甚麼要注意呢?作者將娓娓道來。

第五章「智醒係自己」將會點出退休應該具備的人生智慧,幫助讀者領悟及找出怎樣才可過上令自己幸福的退休生活。

退休是人生的一個新階段,但是很多朋友可能由於在年輕力壯時覺得距離退休仍然是很遙遠的事,仍有三四十年時間,就不以為意沒有積極去思考,最怕的是如詩人說「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忽然發現時光飛逝,以前還以為有時間等待的問題,現在已經擺在眼前。所以及早訂定退休計劃,不是杞人憂天也不是來日方長,而是未雨綢繆,況且愈早行動,就愈可以利用複式利率帶來累積本利的好處。

中國有所謂「北、上、廣、深」,即是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都是城市中的城市,商貿活動人員往來十分頻繁,生活指數是全國數一數二的高 …. 這些城市適合工作創業,但未必適宜退休。

社會要放手給年輕人嘗試,而青年人也要給社會信心。今天的青年人站在先輩所鋪奠的根基上,擁有的是新時代,是前所未有的機遇。這是中華民族從被屈辱中浴火復興的一個時代。青年人有抱負的維繫家國熱忱、秉持着正確信念、借鏡歷史教訓,以自豪自信而不驕傲心態,載着尊重前輩的經驗啟航, 乘馭發展的東風,造就一個新時代的機遇。

節日期間,大家可能在不同的慶典活動或電視節目中聽過一首節奏明快熱鬧又洋溢歡愉氣氛的樂章,歌詞充滿感激盼望,歌頌人民在經歷苦難後得到解放和祝願國家繁榮富強,這就是有第二國歌之稱的 《歌唱祖國》。 …. 歌詞「越過高山,越過平原,跨過奔騰的黃河長江」、「我們戰勝了多少苦難, 才得到今天的解放」顯示了中華民族不畏困難、堅毅不屈的精神。 …. 「我們愛和平,我們愛家鄉,我們團結友愛堅強如鋼」描繪中國人的特質,而「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從今走向繁榮富強」唱出了中華民族的願望,也感動了幾代的民眾。 … … 《我的祖國》曲調委婉溫柔,載着豐富的鄉土情懷,歌詞中「朋友來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來了,迎接它的有獵槍」展現中國人友善好客但不怕侵略者的民族精神,成為流行的愛國歌的經典。 ……

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國歌,國歌可以表現一個國家民族精神和人民意志,內容大致包括歌頌祖國大地、追求民族復興自由、民主、反映革命鬥爭、為元首君主歌功頌德、祈求上帝保佑國家民族等等。用來代表該國家的樂曲,也可用來歌頌、鼓勵、團結或凝聚人民,一般在莊嚴慶典和官方場合演奏來代表對國家和對場合的重視。 …. 歌詞 … 配合高昂振奮的音樂旋律,表達了人民對侵略者的憤恨和反抗精神,也體現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在被外敵壓迫侮辱時,迸發出勇敢、堅強、團結的英雄氣概。 ….

企業合規(Corporate Compliance)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遵循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及內部政策的管理和控制活動。合規的目的是確保企業的運作不僅符合法律要求,還能維護企業的聲譽和可持續發展。以下是企業合規的範圍和原理的詳細解釋。點擊以下連結看視頻.

視頻 合規管理 01 – 企業合規原理

企業合規(Corporate Compliance)是指企業在經營過程中,遵循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及內部政策的管理和控制活動。合規的目的是確保企業的運作不僅符合法律要求,還能維護企業的聲譽和可持續發展。以下是企業合規的範圍和原理的詳細解釋。

一、企業合規的範圍

1. 法律法規遵循:

   – 企業需遵循所在國家及地區的法律法規,包括但不限於勞動法、稅法、環保法、消費者保護法等。這些法律為企業的經營行為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界限。

2. 行業標準:

   – 不同行業有其特定的標準和規範,例如醫療、金融和製造業。企業需要遵守這些行業標準,以確保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及安全性。

3. 內部政策與流程:

   – 企業通常會制定內部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包括員工手冊、道德準則和風險管理政策。這些內部政策有助於引導員工的行為,減少合規風險。

4. 反貪腐和反洗錢:

   – 許多企業在全球經營中面臨貪腐和洗錢的風險,因此需要建立反貪腐和反洗錢的合規程序,以防止不當行為和法律責任。

– 就以香港為例子,特別是金融和相關行業,對於反洗錢、恐怖分子資金籌集和資助大殺傷武器擴散的法例和規則都很嚴謹,違反了就可能要承受重大罰款或刑罰。

5. 數據保護和隱私法:

   – 隨著數據使用的增加,企業必須遵循相關的數據保護法律,例如歐盟的GDPR和加州消費者隱私法(CCPA),以保護客戶和員工的個人信息。

– 香港也有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收集、使用或儲存個人資料時都有法規和守則規範。

6. 環境合規:

   –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企業需要遵循環境相關的法律法規,確保其生產和經營活動不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加上社會大眾和客戶對環境友善、碳排放的意識提高,污染和不合規排放對企業會造成重大的影響。

二、企業合規的原理

1. 風險管理:

   – 合規的根本目的是識別和管理與法律、道德和業務運營相關的風險。通過風險評估,企業可以提前制定應對措施,降低潛在的法律責任和財務損失。

– 香港很多規例都是要求以風險為本的原則去評估經營或客戶風險。

2. 透明度與誠信:

   – 企業合規強調透明的運作和誠信的經營。透明度有助於建立客戶和投資者的信任,從而提升企業的聲譽和市場競爭力。

3. 文化建設:

   – 合規不僅僅是遵循法律,更是一種企業文化。企業應在全體員工中培養合規意識,建立良好的道德標準,使合規成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4. 監控與審計:

   – 企業需要定期進行合規監控和內部審計,以評估合規政策的有效性和執行情況。這有助於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改進。

5. 培訓與教育:

   – 定期對員工進行合規培訓,提高他們對法律法規及企業政策的認識,確保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能夠遵循相關要求。

6. 應對違規行為:

   – 當發現合規違規行為時,企業需有明確的應對機制,包括調查、處罰和改進措施,這樣可以有效防止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三、合規的挑戰

企業在合規過程中面臨多種挑戰,包括法律法規的頻繁變更、全球化帶來的複雜性、內部文化的抵觸等。企業需要不斷調整和完善合規策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

四、不同行業的例子

以下是幾個不同行業的具體合規要求的例子:

 1. 醫療行業

– HIPAA(健康保險可攜帶性和責任法案):在美國,醫療機構需要遵循HIPAA,確保患者的健康信息受到保護,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和洩露。

– FDA(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規範:藥品和醫療設備的開發和市場銷售必須遵循FDA的規範,包括臨床試驗、產品標籤和安全性監測。

2. 金融行業

– 反洗錢(AML)法規:金融機構需建立反洗錢合規計劃,包括客戶盡職審查(CDD) 、識別客戶身份的驗證(KYC)、交易監控和可疑活動報告。

– 巴塞爾協議:國際銀行必須遵循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的資本充足率要求,確保其資本結構穩健,降低金融風險。

3. 製造業

– ISO標準:許多製造企業需遵循ISO 9001(質量管理)和ISO 14001(環境管理)等標準,確保其產品質量和環境影響的合規性。

– 職業安全健康管理:根據OSHA(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局)的要求,製造業必須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進行安全培訓和風險評估。

4. 食品行業

– 美國的 FDA食品安全法:食品企業需遵循FDA的食品安全標準,包括食品標籤、衛生管理和追溯系統。

– HACCP(危害分析和關鍵控制點):食品生產商需建立HACCP計劃,以識別和控制可能影響食品安全的危害。

 5. 資訊科技行業

– GDPR(通用數據保護條例):在歐盟經營的企業需遵守GDPR,保障用戶的個人數據隱私,要求透明的數據處理和用戶同意。

– CIS(網絡安全框架):IT公司可遵循CIS的最佳實踐,強化網絡安全和數據保護的合規性。

 6. 能源行業

– 環境影響評估:能源公司需在項目啟動前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確保遵守環保法律和規範。

– 行業特定的安全和健康標準:如OSHA對於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特定健康與安全要求。

7. 零售行業

– 消費者保護法:零售商需遵循消費者保護法,確保產品的安全性、真實性和公平交易, 例如香港亦有《商品說明條例》和相關法例 以及有消費者委員會處理消費者的投訴。

– 支付卡行業數據安全標準(PCI DSS):處理信用卡交易的零售商需遵循PCI DSS,保障消費者的支付數據安全。

這些例子顯示了不同行業面臨的具體合規要求,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行業特性,建立相應的合規管理系統,以降低法律風險並提升業務運營的可持續性。

結論

企業合規是一項系統性工作,涉及法律、道德、管理等多個方面。通過有效的合規管理,企業不僅能降低法律風險,還能提升整體運營效率和市場形象。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法律環境的變化,企業合規的重要性將愈加凸顯。

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 TBL)

三重底線(Triple Bottom Line, TBL)是一個企業社會責任(CSR)和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強調企業在經營中不僅應追求經濟利益(Profit),還應同時考慮社會影響(People)和環境影響(Planet)。這一概念由英國社會企業家兼可持續發展專家約翰·埃爾金頓(John Elkington)於1994年首次提出,旨在擴展企業衡量成功的標準,使其超越單純的財務表現,關注更廣泛的社會和環境責任。視頻內容討論了支持的理據和 反對的理據, 也比較了三重底線和ESG 的分別; 它的提出是對傳統企業成功衡量方式的挑戰,倡導企業應關注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和長期影響。這一理念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支持,特別是在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社會責任的推動者中。然而,實踐中的挑戰和成本也使得部分企業對這一框架持保留態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