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

ESG (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 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

簡介

隨着各界, 特別是大眾媒體和監管機構更加關注 環境、社會和管治(ESG)的問題, 近年ESG 的內容或元素更被越來越多機構納入經營原則和投資框架。投資界也融入分析程序,從而在爭取財務回報之餘,創造可持續發展和責任投資。ESG 是一種非財務性的績效指標,用來評估企業的永續發展表現, 在投資界發展出不同名稱或類別, 例如是可持續投資、綠色財務、社會責任投資、道德投資和影響力投資等,都是ESG投資的一部份。事實上,ESG 因素還在企業策略和營運上涵蓋極為廣泛的議題:由減低污染、實施零排放、避免投資於煙草軍火色情等 “邪惡行業” 、增加社區投入、各式各樣的原則、協定、認證、項目都涉及這個範疇。本會也想和各會員及友好企業 去探討如何 有系統去了解 和 好好利用 ESG 為個人和企業帶來益處和機遇。

背景

ESG概念最初被提出,可以回溯到由 2004 年聯合國全球契約(UN Global Compact)首次提出,被視為評估企業經營的重要指標,也是企業獲得客戶與投資人信任的基礎。ESG 意思中的環境保護,包含了氣候變化、污染與廢棄物管理、可再生能源等;社會責任包含了人力資源發展、產品安全責任、持份者的否決權等;公司治理則包含商業倫理、競爭行為、財務系統穩定與透明度等。2004年聯合國當時發佈一份《Who Cares Wins》報告,裡面提到ESG適用在企業在投資決策和風險管理流程的評估策略,並且從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的維度中,關注具體能改善跟優化的項目:

環境保護(E)面向:ESG評估公司的環境影響和永續性,企業如何管理它們的溫室氣體排放、空氣品質、碳足跡、能源使用、燃料、水資源和廢棄物處理、生物多樣性、產品包裝與物流等服務營運問題。
社會責任(S)面向:ESG評估公司如何處理利害關係人的權益,包含管理它們的供應鏈、勞資關係、員工健康安全及舒適、多元職場、薪酬福利、招聘和職涯發展、人權、客戶隱私和安全等問題。
公司治理(G)面向:ESG評估公司的管理和透明度,例如董事會的組成和公司內部審計與監管政策、系統化風險管理、意外與安全管理、商業倫理、政治影響、競爭行為及供應鏈管理。

根據《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聯合國在2015年9月公布可持續發展目標,制訂出可實現上述願景的藍圖。在最高層面,這包含了17個環環相扣的目標。投資者應關注聯合國的可持續發展目標。越來越多投資者意識到這些目標能夠作為有效的風險管理及資本配置框架。17個永續發展目標是實現所有人更美好、更永續未來的藍圖。目標提出了我們面臨的全球挑戰,包括與貧窮、不平等、氣候、環境退化、繁榮以及和平與正義相關的挑戰。 這些目標相互關聯,旨在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必須在2030年之前實現每個目標。[click 點擊看這些目標]

  • HKEX’s centralized ESG educational platform: ESG Academy
  • Publications / Guidelines issued by HKEX
    • HKEX has suggested a Seven-part Framework (香港交易所提出了一個由七部分組成的框架)
    • Practical Net-Zero Guide for Business (December 2021)
    • Guidance on Climate Disclosures published (November 2021)
    • Guide for Board and Directors: Leadership role and accountability in ESG (March 2020)
  • Publications / Guidelines issued by HKMA
    • the White Paper on Green and Sustainable Banking (June 2020)

Scroll to Top